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,巴里坤的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,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位于新疆东部,地跨东天山南北,东西相距约404千米,南北相距约440千米,东部、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
巴里坤旅游景点有烽燧、哈萨克民族风情园、北湖旅游区、玛瑙滩、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等。
1、烽燧
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,从汉城向东延伸,每十里为一墩(烽火台),渐远为二十里一墩,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;从县城向西,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,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。
2、哈萨克民族风情园
巴里坤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部1公里处,交通十分便利,场地全部为国家一级草场,环境优美,风景宜人。有哈萨克民族毡房13顶,其中就有享誉疆内外,世界最大的手工毡包。
3、北湖旅游区
北湖旅游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5公里处,原是蒲类海退却时留下的湿地。这里地下水位高,水草肥美,是良好的天然牧场。这里就屯牧过大批牛、羊、骆驼,到清代已成为兴办马、羊、骆驼场的首选之地。
4、玛瑙滩
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KM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,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。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,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,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。
5、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
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,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巴里坤县哈萨克文化展馆内设结构由四个展厅和两个前厅构成,占地面积2120平方米。藏品来自购买、捐献、民间收集等形式,藏品类别为古代文物、近代文物和人工复原文物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
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,这里有“天山淞雪”、“瀚海鳌城”、“镜泉宿月”、“岳台留胜”等八景名胜古迹。巴里坤草原的风景十分优美,可以到白石头、松树塘、巴里坤湖等景点游玩。进入巴里坤县城干净整洁,可看到古城墙的残垣断壁。
天山松雪
县城南矗立的巴里坤山,东西绵延160余公里,峰高海拔4308.3米,终年雪峰晶莹,苍松郁郁,俨似一幅“飞雪九千重,青松万点翠”的天然图画。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曾吟唱过巴里坤的松雪佳景,清代文人洪亮吉留下脍炙人口的《松树塘万松歌》——干峄万峰同一峰,峰尽削立无蒙茸。千松万松同一松,干悉直上无回容。一峰云青一峰白,青尚笼烟白凝雪。一松梢红一松墨,墨欲成霖赤迎日。无峰无松枷必奇,无松无云云必飞。峰势南北松东西,松影向背云高低。有时一峰承一屋,屋下一松仍震谷。天光云光四时绿,风声泉声一隅足。我疑黄河瀚海地脉通,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?不尔地脉贡润合作天山松,松干怪底一一直透星辰宫。好奇狂客忽至此,大笑一呼忘九死。看峰前行马蹄驶,欲到青松尽头止。
瀚海鼍城
浩渺无垠的的巴里坤草原像巨大的海面,常有轻烟飘缈,荡漾如水,不时出现神奇的幻景。汉、满两座古城,犹如嬉戏追逐在瀚海波澜之中的鼋(yuán)鼍,,加之幻影衬托,更显得无比神奇。
龙宫烟柳
汉城西南一里许,良田毗连,农舍幢幢,在丛丛绿树中,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龙宫古刹。龙王庙红墙绿瓦,殿阁雄伟,“喜雨”、“风雷”二山门楼飞檐雕兽,东西对峙,旗杆斗子凌空,庙内幽静清爽。龙王殿北有一碧池,清澈见底,池边植一古柳(据传为明代栽培)。每到初夏,绿柳婆娑,倒映池中,游人不绝。在旧社会遇有旱年,村民来此献贡祈雨,隆重异常。1958年,龙宫被拆除,古木被伐尽。
镜泉宿月
县城西北24公里的巴里坤湖北畔,有一眼泉,从沙石中涌现出的水,汇成百余平方米的水面,清澈见底,灿若银盘,故名镜儿泉。清代中期,“丝绸之路”新北道畅通,驼队络绎不绝,这里成为一个中途大站,军队设卡伦守护,商贾(gǔ)兴建店铺,迎来送往商旅近200年。远山、草地、野花、驼群,构成一幅典型的塞外风光图。盛夏,每当皓月当空,更显得优美无比,投宿的客商沐浴着草香,洗去征途的燥热和尘沙后,在镜儿泉美好的景色中进入梦乡,感到十分惬意,第二天神清气爽地踏上新的征途。后来天山南道辟成通途,镜儿泉才逐渐被人们淡忘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在镜儿泉边建起县、乡、村的几座化工厂,使镜儿泉又添上了新装。
巴里坤的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9月30日,地处新疆东北部,东邻伊吾县,南接伊州区,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。北与蒙古国接壤,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,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、高寒县、易灾县,2006年被中国确定为五类地区。
巴里坤历史悠久。早在6000多年前,就有人类繁衍生息,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记载。巴里坤古称蒲类,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,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。
历史上曾有过蒲类、甘露川、巴尔库尔、巴里坤、镇西等不同称谓,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和交通中心。
巴里坤文化淳厚,民汉文化、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,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、饮食文化、庙宇文化、城池文化、遗址文化等,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。
景点介绍
巴里坤湖
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,是一个高原湖泊,海拔1585米,四周山峦起伏,水草丰美,湖中碧波荡漾。独具“迷离蜃市罩山恋”的奇观。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,东西宽约12公里,南北长约20公里,湖水面积112.15平方公里。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,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。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,婆悉海,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,清代的蒙古沙、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。
巴里坤古城
在雄伟壮丽的东天山北麓,有一片神奇美丽、物华天宝的土地,历史上她是东疆的门户、丝路重镇、草原明珠,她就是新疆历史文化名城--巴里坤。2003年,被国家文化部、文物局授予“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”荣誉称号;2006年至2007年,分别荣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和自治区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;东黑沟石结构古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。作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,巴里坤历史古迹众多,文化厚重,风光旖旎,中原与西域文化、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、交融、汇萃,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花。2007年,巴里坤古城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,旅游收入每年以20%的速度递增,旅游业已成为巴里坤古城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。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,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地处新疆东北部,东邻伊吾县,南接伊州区,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,北与蒙古国接壤,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43亿元,行政区域面积36901平方千米,截至2019年末,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户籍人口105441人
由汉族、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、蒙古族等13个民族构成,其中哈萨克族占35%,其他少数民族占2%
县辖15个乡镇场区、46个行政村
境内驻有兵团农十三师红山农场和哈密地区伊吾马场
巴里坤位于天山北麓,是一个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,这里的一切都带着自然的魅力和激情,这里不仅仅有茫茫大草原,还有广域的麦田,下面给大家分享巴里坤景点介绍和游记。
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,我的爱人就来自于巴里坤的农场,虽然家里人已经全部搬离了这里,每年爱人还是会回来这里,看看这片土地,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
地里的麦子几近成熟,黄色的麦田里还染着少许绿色。细而多的麦芒在阳光的照射下,看起来那么细弱,那么剔透。俯下身来,把眼睛和那些麦穗放平,才会感到那些麦芒是那么有力,那么倔强向上伸展着,它们努力得接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;又象一把把自卫的利剑,护卫着自己的主人,使每一株麦穗之间碰撞只是一瞬,绝不会纠错撕缠在一起。
一株株独立的麦穗被夕阳燃烧成了金粉色,一陈微风吹过,那光芒一片明亮一片暗了下去,这片光便流动了起来。
看着这麦田,爱人就讲起他小的时候,在麦田里劳动的情景。麦子地里总是有薅不完的杂草,而且总是比麦子长的快,所以地里的杂草前面一遍还没薅完,后面的又长了出来,新的一轮又要开始了。在农忙季节,不上学的时候都是要下地干活的,最高兴的是邀上几个小伙伴先集中在其中一家干,干完了一家再一块到下一个小伙伴家里去干,这样再怎么累大家也不觉得了。冬天农闲的时候,别人家的大人孩子都在温暖的家里休息了,爱人还要去拉沙子撒在地里,来压制地里的盐碱,他说这是他最不愿意做的农活了。天寒地冻的天气只有他一个孩子在地里劳作,那样的孤独和冷清想一想也是怪可怜的。
老房子全拆完了,老路也已拓宽改变了方向。只有他们,童年的小伙伴们,依旧说着乡音,讨论着我并没见过但又似曾相识那些人。为了找准曾经的家在哪里,他们发生了激烈的讨论,毕竟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太大了,能够做参照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。最后,谁也没能确定具体的位置,其实老房子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想起儿时老房子里发生的每一件事的时候,心里充满的温情和脸上洋溢着的笑脸。
八月流火的天气,这里却十分的凉爽,早起必须穿着外套才可以出门。宽而平坦的路上没有一辆车,行人也很少,路中间的双黄线清晰而艳丽,在黑黝黝的马路中间成了一道耀眼的指向标,笔直的延伸到路的尽头。一个人走在双黄线上,耳边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,也没有鼎沸的人声,空气中充满着原野的清香,不知不觉中心情便和脚步一样变轻快了许多。
香紫苏再往上,一段裸露的沙石过后,就是山脚下的草原了,绿绒毯般铺在那里,哈萨克牧民洁白的毡房、袅袅升起的炊烟、移动的羊群随意得点缀其上。由于地势是一路高上去的,所以眼前的一切层次是那么分明,又是那么立体,让人分不清是在看一幅画,亦或已然是画中人了!偶尔,一个骑着马的赶羊人,挥着鞭子吆喝着疾驰而过,打破了这份宁静,瞬间又回到了现实中。
每次回来,都免不了要在山上盘横一日。这里的羊肉在新疆也是能拔的头筹的,鲜美程度无法用语言表达。手法纯熟的哈萨克牧民,不消片刻就把体温尚未散去的羊肉卸成块儿,放进了大铁锅里了。羊肉不用清洗,也不放任何调料,绝对的原汁原味。儿子看了羊被宰杀,难过的说以后不再吃羊肉了,等肉煮熟,便已经忘记了说过的话了。
煮羊肉的时间里,孩子们追着小牛犊撒欢儿;看着驹里羊打架;女儿在附近摘了一大把的野花;儿子围着一泡圆圆的有着年轮的牛屎打转儿。
爱人和他的小伙伴们坐在毡房里,说着关于这座大山给予他们的童年乐趣。
十一、二岁开始,爱人就在周末的时候,驾着毛驴车到山上拉材禾。有时一个人,有时和小伙伴一起去。他们带着两天的干馍,第一天去到山里,把遍地的枯树枝装好车,天已经黑了,要在山里过一夜,第二天才能回到家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山里的狼嚎把他们吓的够呛,早上醒来几个人像叠罗汉似的压成一摞,每个人都想钻到别人的身子底下去找安全感!
享受完美味的羊肉之后,开始上山。山上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松树,常年的松针和落叶覆盖着山体,踩上去又软又滑。有了这些天然肥料,山土很肥沃,遇上下雨天就会有很多蘑菇冒出来。上山搬蘑菇,在爱人小时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,上一次山搬回一筐子或一袋子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。现在上山搬蘑菇的人太多了,我们一行六人,翻了一座山才捡到一个别人漏掉的蘑菇。但也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色泽鲜艳的毒蘑菇。
寻不到蘑菇的孩子们在松林里互相争抢着形状漂亮的松针。松林里的风掀起的松涛声,湮没了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;松林里的光线时明时暗,斑斑驳驳地照射下来,恍惚中便融进了这松林里了!
在毡房的一边是一个很深的山涧,天山上的雪融水流下来,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。由于地势的落差大,山里还建有一个水利发电站。也正是这些雪融水,滋养着山坡的草原和山下的万亩良田。
下得山来,稍做修整便是黄昏时分了。空气凉丝丝的,清新宜人。放眼望去,夕阳余晖下空旷的田野,还有远处绵延的天山。舒缓的情绪,放松的心情,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。
路上没有什么车,三三两两快走的人们熟络的打着招呼。我们也在大马路上散着步,以往的小伙伴们曾经稚嫩的面孔,被时光刻上了横七竖八的印记;曾经单薄的身体,也被岁月的沉淀物填充的丰满起来!曾经骨瘦如柴的人,现在是不见骨头只见肉,过去的胖子现在更胖了!
每一次的相聚,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,停不下来的笑声。虽不能尽知他们所说的和所经历的,只是看着他们交谈时洋溢出的愉悦就心满意足了。
这一片故土,回忆起来是温暖;置身于此,就有了依恋;一转身,便生出了一份牵挂!
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,巴里坤的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,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位于新疆东部,地跨东天山南北,东西相距约404千米,南北相距约440千米,东部、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
巴里坤旅游景点有烽燧、哈萨克民族风情园、北湖旅游区、玛瑙滩、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等。
1、烽燧
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,从汉城向东延伸,每十里为一墩(烽火台),渐远为二十里一墩,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;从县城向西,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,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。
2、哈萨克民族风情园
巴里坤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部1公里处,交通十分便利,场地全部为国家一级草场,环境优美,风景宜人。有哈萨克民族毡房13顶,其中就有享誉疆内外,世界最大的手工毡包。
3、北湖旅游区
北湖旅游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5公里处,原是蒲类海退却时留下的湿地。这里地下水位高,水草肥美,是良好的天然牧场。这里就屯牧过大批牛、羊、骆驼,到清代已成为兴办马、羊、骆驼场的首选之地。
4、玛瑙滩
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KM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,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。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,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,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。
5、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
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,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巴里坤县哈萨克文化展馆内设结构由四个展厅和两个前厅构成,占地面积2120平方米。藏品来自购买、捐献、民间收集等形式,藏品类别为古代文物、近代文物和人工复原文物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巴里坤县哈萨克民俗博物馆
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,这里有“天山淞雪”、“瀚海鳌城”、“镜泉宿月”、“岳台留胜”等八景名胜古迹。巴里坤草原的风景十分优美,可以到白石头、松树塘、巴里坤湖等景点游玩。进入巴里坤县城干净整洁,可看到古城墙的残垣断壁。
天山松雪
县城南矗立的巴里坤山,东西绵延160余公里,峰高海拔4308.3米,终年雪峰晶莹,苍松郁郁,俨似一幅“飞雪九千重,青松万点翠”的天然图画。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曾吟唱过巴里坤的松雪佳景,清代文人洪亮吉留下脍炙人口的《松树塘万松歌》——干峄万峰同一峰,峰尽削立无蒙茸。千松万松同一松,干悉直上无回容。一峰云青一峰白,青尚笼烟白凝雪。一松梢红一松墨,墨欲成霖赤迎日。无峰无松枷必奇,无松无云云必飞。峰势南北松东西,松影向背云高低。有时一峰承一屋,屋下一松仍震谷。天光云光四时绿,风声泉声一隅足。我疑黄河瀚海地脉通,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?不尔地脉贡润合作天山松,松干怪底一一直透星辰宫。好奇狂客忽至此,大笑一呼忘九死。看峰前行马蹄驶,欲到青松尽头止。
瀚海鼍城
浩渺无垠的的巴里坤草原像巨大的海面,常有轻烟飘缈,荡漾如水,不时出现神奇的幻景。汉、满两座古城,犹如嬉戏追逐在瀚海波澜之中的鼋(yuán)鼍,,加之幻影衬托,更显得无比神奇。
龙宫烟柳
汉城西南一里许,良田毗连,农舍幢幢,在丛丛绿树中,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龙宫古刹。龙王庙红墙绿瓦,殿阁雄伟,“喜雨”、“风雷”二山门楼飞檐雕兽,东西对峙,旗杆斗子凌空,庙内幽静清爽。龙王殿北有一碧池,清澈见底,池边植一古柳(据传为明代栽培)。每到初夏,绿柳婆娑,倒映池中,游人不绝。在旧社会遇有旱年,村民来此献贡祈雨,隆重异常。1958年,龙宫被拆除,古木被伐尽。
镜泉宿月
县城西北24公里的巴里坤湖北畔,有一眼泉,从沙石中涌现出的水,汇成百余平方米的水面,清澈见底,灿若银盘,故名镜儿泉。清代中期,“丝绸之路”新北道畅通,驼队络绎不绝,这里成为一个中途大站,军队设卡伦守护,商贾(gǔ)兴建店铺,迎来送往商旅近200年。远山、草地、野花、驼群,构成一幅典型的塞外风光图。盛夏,每当皓月当空,更显得优美无比,投宿的客商沐浴着草香,洗去征途的燥热和尘沙后,在镜儿泉美好的景色中进入梦乡,感到十分惬意,第二天神清气爽地踏上新的征途。后来天山南道辟成通途,镜儿泉才逐渐被人们淡忘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在镜儿泉边建起县、乡、村的几座化工厂,使镜儿泉又添上了新装。
巴里坤的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9月30日,地处新疆东北部,东邻伊吾县,南接伊州区,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。北与蒙古国接壤,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,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、高寒县、易灾县,2006年被中国确定为五类地区。
巴里坤历史悠久。早在6000多年前,就有人类繁衍生息,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记载。巴里坤古称蒲类,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,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。
历史上曾有过蒲类、甘露川、巴尔库尔、巴里坤、镇西等不同称谓,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和交通中心。
巴里坤文化淳厚,民汉文化、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,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、饮食文化、庙宇文化、城池文化、遗址文化等,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。
景点介绍
巴里坤湖
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,是一个高原湖泊,海拔1585米,四周山峦起伏,水草丰美,湖中碧波荡漾。独具“迷离蜃市罩山恋”的奇观。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,东西宽约12公里,南北长约20公里,湖水面积112.15平方公里。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,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。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,婆悉海,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,清代的蒙古沙、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。
巴里坤古城
在雄伟壮丽的东天山北麓,有一片神奇美丽、物华天宝的土地,历史上她是东疆的门户、丝路重镇、草原明珠,她就是新疆历史文化名城--巴里坤。2003年,被国家文化部、文物局授予“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”荣誉称号;2006年至2007年,分别荣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和自治区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;东黑沟石结构古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。作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,巴里坤历史古迹众多,文化厚重,风光旖旎,中原与西域文化、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、交融、汇萃,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花。2007年,巴里坤古城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,旅游收入每年以20%的速度递增,旅游业已成为巴里坤古城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。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,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,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地处新疆东北部,东邻伊吾县,南接伊州区,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,北与蒙古国接壤,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43亿元,行政区域面积36901平方千米,截至2019年末,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户籍人口105441人
由汉族、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、蒙古族等13个民族构成,其中哈萨克族占35%,其他少数民族占2%
县辖15个乡镇场区、46个行政村
境内驻有兵团农十三师红山农场和哈密地区伊吾马场
巴里坤位于天山北麓,是一个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,这里的一切都带着自然的魅力和激情,这里不仅仅有茫茫大草原,还有广域的麦田,下面给大家分享巴里坤景点介绍和游记。
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,我的爱人就来自于巴里坤的农场,虽然家里人已经全部搬离了这里,每年爱人还是会回来这里,看看这片土地,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
地里的麦子几近成熟,黄色的麦田里还染着少许绿色。细而多的麦芒在阳光的照射下,看起来那么细弱,那么剔透。俯下身来,把眼睛和那些麦穗放平,才会感到那些麦芒是那么有力,那么倔强向上伸展着,它们努力得接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;又象一把把自卫的利剑,护卫着自己的主人,使每一株麦穗之间碰撞只是一瞬,绝不会纠错撕缠在一起。
一株株独立的麦穗被夕阳燃烧成了金粉色,一陈微风吹过,那光芒一片明亮一片暗了下去,这片光便流动了起来。
看着这麦田,爱人就讲起他小的时候,在麦田里劳动的情景。麦子地里总是有薅不完的杂草,而且总是比麦子长的快,所以地里的杂草前面一遍还没薅完,后面的又长了出来,新的一轮又要开始了。在农忙季节,不上学的时候都是要下地干活的,最高兴的是邀上几个小伙伴先集中在其中一家干,干完了一家再一块到下一个小伙伴家里去干,这样再怎么累大家也不觉得了。冬天农闲的时候,别人家的大人孩子都在温暖的家里休息了,爱人还要去拉沙子撒在地里,来压制地里的盐碱,他说这是他最不愿意做的农活了。天寒地冻的天气只有他一个孩子在地里劳作,那样的孤独和冷清想一想也是怪可怜的。
老房子全拆完了,老路也已拓宽改变了方向。只有他们,童年的小伙伴们,依旧说着乡音,讨论着我并没见过但又似曾相识那些人。为了找准曾经的家在哪里,他们发生了激烈的讨论,毕竟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太大了,能够做参照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。最后,谁也没能确定具体的位置,其实老房子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想起儿时老房子里发生的每一件事的时候,心里充满的温情和脸上洋溢着的笑脸。
八月流火的天气,这里却十分的凉爽,早起必须穿着外套才可以出门。宽而平坦的路上没有一辆车,行人也很少,路中间的双黄线清晰而艳丽,在黑黝黝的马路中间成了一道耀眼的指向标,笔直的延伸到路的尽头。一个人走在双黄线上,耳边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,也没有鼎沸的人声,空气中充满着原野的清香,不知不觉中心情便和脚步一样变轻快了许多。
香紫苏再往上,一段裸露的沙石过后,就是山脚下的草原了,绿绒毯般铺在那里,哈萨克牧民洁白的毡房、袅袅升起的炊烟、移动的羊群随意得点缀其上。由于地势是一路高上去的,所以眼前的一切层次是那么分明,又是那么立体,让人分不清是在看一幅画,亦或已然是画中人了!偶尔,一个骑着马的赶羊人,挥着鞭子吆喝着疾驰而过,打破了这份宁静,瞬间又回到了现实中。
每次回来,都免不了要在山上盘横一日。这里的羊肉在新疆也是能拔的头筹的,鲜美程度无法用语言表达。手法纯熟的哈萨克牧民,不消片刻就把体温尚未散去的羊肉卸成块儿,放进了大铁锅里了。羊肉不用清洗,也不放任何调料,绝对的原汁原味。儿子看了羊被宰杀,难过的说以后不再吃羊肉了,等肉煮熟,便已经忘记了说过的话了。
煮羊肉的时间里,孩子们追着小牛犊撒欢儿;看着驹里羊打架;女儿在附近摘了一大把的野花;儿子围着一泡圆圆的有着年轮的牛屎打转儿。
爱人和他的小伙伴们坐在毡房里,说着关于这座大山给予他们的童年乐趣。
十一、二岁开始,爱人就在周末的时候,驾着毛驴车到山上拉材禾。有时一个人,有时和小伙伴一起去。他们带着两天的干馍,第一天去到山里,把遍地的枯树枝装好车,天已经黑了,要在山里过一夜,第二天才能回到家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山里的狼嚎把他们吓的够呛,早上醒来几个人像叠罗汉似的压成一摞,每个人都想钻到别人的身子底下去找安全感!
享受完美味的羊肉之后,开始上山。山上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松树,常年的松针和落叶覆盖着山体,踩上去又软又滑。有了这些天然肥料,山土很肥沃,遇上下雨天就会有很多蘑菇冒出来。上山搬蘑菇,在爱人小时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,上一次山搬回一筐子或一袋子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。现在上山搬蘑菇的人太多了,我们一行六人,翻了一座山才捡到一个别人漏掉的蘑菇。但也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色泽鲜艳的毒蘑菇。
寻不到蘑菇的孩子们在松林里互相争抢着形状漂亮的松针。松林里的风掀起的松涛声,湮没了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;松林里的光线时明时暗,斑斑驳驳地照射下来,恍惚中便融进了这松林里了!
在毡房的一边是一个很深的山涧,天山上的雪融水流下来,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。由于地势的落差大,山里还建有一个水利发电站。也正是这些雪融水,滋养着山坡的草原和山下的万亩良田。
下得山来,稍做修整便是黄昏时分了。空气凉丝丝的,清新宜人。放眼望去,夕阳余晖下空旷的田野,还有远处绵延的天山。舒缓的情绪,放松的心情,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。
路上没有什么车,三三两两快走的人们熟络的打着招呼。我们也在大马路上散着步,以往的小伙伴们曾经稚嫩的面孔,被时光刻上了横七竖八的印记;曾经单薄的身体,也被岁月的沉淀物填充的丰满起来!曾经骨瘦如柴的人,现在是不见骨头只见肉,过去的胖子现在更胖了!
每一次的相聚,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,停不下来的笑声。虽不能尽知他们所说的和所经历的,只是看着他们交谈时洋溢出的愉悦就心满意足了。
这一片故土,回忆起来是温暖;置身于此,就有了依恋;一转身,便生出了一份牵挂!